石屋清珙(1272—1352),元代著名禅僧、诗人,俗姓温,字石屋,江苏常熟人。他少年出家,师从高峰原妙禅师,后嗣法于及庵信禅师,成为临济宗第十九世传人。石屋清珙一生隐居多在湖州霞雾山天湖庵,故又称“天湖和尚”。他深谙禅理,诗风清雅,与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并称元代禅门高僧,对后世禅林影响深远。
石屋清珙的诗歌以山居题材为主,语言简淡,意境幽远,常借自然景物阐发禅理。如“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写超脱世情;“尺璧易求千驷马,寸心难买一生闲”道出闲适之难得。他的诗不尚雕琢,却饱含禅机,既有隐士的淡泊,又有禅者的通透,在元代诗坛独树一帜。
他善于从寻常景物中悟禅,以简净笔墨勾勒出世外高人的超然心境。读其诗,如饮山泉,清冽沁心,余味悠长。
除诗歌外,他的语录《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亦为禅门重要文献,其中机锋峻烈,直指人心。晚年退居霞雾山,虽声名远播,仍坚持清修,直至八十岁圆寂。其生平与作品,展现了元代禅僧“诗禅合一”的精神风貌,对明清隐逸文学与禅诗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图片
.01.
《山居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这首诗充满了禅意。石屋禅师用简洁的话语,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首句和第二句告诉人们要放下过去和未来的包袱,过去无法改变,未来难以预知,过度纠结只会徒增烦恼。而“只今只道只今句”则是诗眼,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当下,当下有着独特的意义。最后一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用具体的自然景象,让这种当下的美好变得更加可感。就像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忘记了身边的美景,而这首诗就像一阵清风,把我们拉回当下的美好之中。
图片
.02.
《题壁》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
读这首诗就像看高清风景纪录片:清澈的溪水、碧绿的山峰、洁白的云朵和金黄的落叶,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隔断红尘"四个字特别妙,既写实(山居确实远离城市),又写意(心灵也远离烦恼)。最后"悠悠"二字,把云和叶子都写活了,让人忍不住也想放下手机,去山里深呼吸。
图片
.03.
《栽松》我本禅宗不会禅,甘休林下度余年。
鹑衣百结通身挂,竹篾三条蓦肚缠。
老和尚幽默自嘲“不会禅”,却道出修行真谛:真正的禅不在理论,而在生活。他穿着打满补丁的破衣,用竹篾当腰带,甘愿在山林粗茶淡饭度余生。像极了现代人追求的“极简生活”——物质越简单,心灵越自由。石屋禅师用自黑的方式告诉我们:放下虚名浮利,才能活出真实自在。
图片
.04.
《偶成》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蓐软,白木枕头弯。
落日半遮山时,老僧随手关上柴门。绿蒲草当床垫,弯木作枕,天然寝具胜过席梦思!短短20字像一组电影镜头,拍出山居的慵懒惬意。没有闹钟和早九晚五的压力,只有云来月往的自然节律。这种“躺平”不是颓废,是与万物同步的智慧——慢下来,才能听见心跳的声音。
图片
.05.
《示徒》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水泥。
这是首充满禅机的"心灵鸡汤"。前两句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后两句用月亮和莲花作比喻——明月照窗不分贵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就像现在流行说的"断舍离",石屋和尚早就在教弟子:别较劲,简单点,在复杂世界里保持纯净初心。。
图片
.06.
《南涧》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
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
黄叶随溪水流走,白云自由出入山间。岩石旁三间小屋,柴门永远敞开——不像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石屋禅师连防备心都放下了。这两句写的是秋天的山景,更是豁达的心境:世事如落叶流水,何必执着?心门敞开,清风自来。
图片
.07.
《山厨》
山厨修午供,泉白似银浆。
羹熟笋鞭烂,饭炊粳米香。
山泉水煮饭泛银光,笋羹咕嘟冒泡,新米香气扑鼻——这是元代版的“舌尖上的禅院”。没有外卖调味料,食材全是亲手采摘。现代人吃预制菜吃出“科技味”,石屋禅师却从一粥一饭中嚼出本真:用心对待每一餐,就是最好的修行。
图片
.08.
《阅藏》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
古柏树下读经,白日悠长;明月窗前移桌,野花供佛。经书与山水同等重要:佛理不在枯燥文字里,而在明月松涛间。就像现代人刷手机越刷越焦虑,不如学老僧——把屏幕换成星空,让知识带着青草
图片
.09.
《采蕨》
黄土坡边多蕨笋,青苔地上少尘沙。
腰镰欲采云边蕨,脚步嫌深树影斜。
猫腰采蕨菜时嫌树影太长——多可爱的抱怨!采蕨看似劳动,实则是禅修:专注当下动作,忘记时间流逝。就像现代人沉迷“多任务处理”,反而越忙越乱。石屋禅师说:弯腰的瞬间,天地俱静;采蕨的专注,即是悟道。
图片
.10.
《示病》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仍须掘地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面对死亡竟像安排柴火归处般淡定!禅师笑称自己不会“三昧真火”自焚,坦然接受土葬。现代人恐惧衰老疾病,他却把肉身比作“一堆柴”:烧完便回归大地。这种豁达生死观,教我们接纳生命自然律——既然终成灰,何不活透当下。
- END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