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欧盟委员会统计,2025年欧洲人口在疫情之后实现了连续四年增长,如今已经超过4.5亿。不过相比1960年的3.545亿,欧盟在这60多年间仅增加了约1亿人。要知道,1960年中国人口数也仅仅6.62亿人而已,欧洲这点增长量简直不值一提了。
不过,我们对比中国和欧洲的地理、气候、水文条件差别确实很大,而且欧洲的耕作条件耕作面积45亿亩一点都不比中国差的,这是个铁一般的事实。理论上,欧洲的粮食产出应该高于中国,粮食多,那养活的人口数量也应该高于中国。但实际上,从目前可考察历史看,至少近2000年,同一时期的欧洲人口总少于中国人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要纠正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其实中国的耕地面积并不是18亿亩,18亿亩是耕地红线,我们的理论耕地面积是20亿亩以上,2024年全国耕地面积是达到19.4亿亩。
其次,现代农业模式推广,以前中国也没有18亿亩耕地,当然欧洲也远没有45亿亩的耕地,16世纪末中国的耕地面积是6~7.5亿亩,人口1.2~1.5亿,同期欧洲人口5000~6000万,耕地面积4~5亿亩左右。

同时期的欧洲和明朝人口分布图,此时明朝人口1.5亿,法国人口2000万,俄罗斯人口只有1300万,古代东欧平原和中国的东北一样人口承载力非常弱,在近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以前就是烂地。
要知道浙江省在明代人口承载力不高吗?如今浙江省的粮食产量只有40年前的36%,播种面积只有40年前的30%,现代浙江省粮食产量降低是工业化、城市化、抛荒和农业人口下降多重作用下的结果,并不是这块地的生产力不行。
还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粮食产量在短短40年涨了几倍,东欧平原的质量还不如中国东北,东北夏天温度比东欧更高且雨热同期。至于幻想古代欧洲半农半牧生活水平好的,恭喜你了,不用穿越回古代欧洲,穿越回明朝西北边境的平民身上就能过这种生活。“夫洮、河、西宁等处居民以畜牧为生,非乳酪不食,犹番民也。第茶禁甚严,茶价腾踊,贫困之家鲜得其食。若将见在不堪易马茶斤减价三分之二,约差好者,量定差等。”

说古代中国人吃不起肉的,就别把晚清当整体,晚明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达·克路士是这样记载广州人的生活的:“有大量黄牛肉和水牛肉,有很多鸡、鹅和数不清的鸭。无数的猪(广州的官员统计当时广州城一天所消耗的猪就有五六千头),猪肉是他们最爱吃的,他们把猪肉制成非常奇特的腌肉,当葡人到印度去进行贸易时,就把无数的腌肉运去那里。
他们也吃蛙,蛙是养在门口的大水盆中出售,售卖的人要负责剥开。在极短时间内他们能剥100只,他们是从背面剥开个口子,从那里把皮剥光。鱼非常之多,有好多品种,都很好,市场上从不缺鱼。有很多螃蟹和牡蛎及别的甲壳类,都很好,这些在市场有的是。广州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差不多,受大航海红利影响,这时葡萄牙生活水平已经是欧洲天花板。
另一个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是这样记载当时明朝人饮食的:“食用蔬菜的种类和质量和栽培植物的种植情况也差不多,所有这些中国人食用的数量都要比欧洲人的通常数量多得多。事实上,中国老百姓中有很多人是终生完全素食的,或因为他们贫穷而不得不如此,或因为某种宗教原因而接受这种生活习惯。蔬果花草的丰盛程度确实让人不能再有什么奢求了。”
很多人把这段曲解为明朝普通人吃不起肉,只能吃菜,恶意抹黑中国的素食饮食文化。然而利玛窦接下来是这样记载的:“中国普通人民最常吃的肉是猪肉,但别的肉也很多。牛肉、羔羊和山羊肉也不少。可以看到母鸡、鸭子和鹅到处成群。但是尽管有这么丰盛的肉食供应,马、骡、驴和狗的肉也和别的肉一样受欢迎,这些马属或狗属的肉在各处市场上都有出售。在有些地区,牛和小羚羊因为某种迷信或农业上的需要而禁屠。野味,特别是鹿、野免和其他小动物的肉也很常见,并且售价很便宜。”

中晚明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克路士和利玛窦对当时的明朝大部分是如实记载的,很多史料都可以相互佐证明朝人的生活水平,当时的明朝普通老百姓要吃个肉真不是什么难事,以至于清初老百姓和文人一起怀念晚明。比如如下:
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
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
忆昔村民千百家,门前杨柳荫桑麻。
鸡鸣犬吠满深巷,男舂妇汲声歌哗。
--古井臼歌,作者丁耀亢,其著作大部分被满清禁毁!
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
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秦淮杂感--顾梦游
今吏民嗷嗷,追念宽政,讴吟思慕,虽改代讵一日忘之哉?--谈迁
余生也晚,犹见神宗皇帝之世,江南土安俗阜,风习最为近古。--吴伟业
别说吃的东西了,当时明朝的普通老百姓在穿衣娱乐也向王公贵族看齐。流风愈趋愈下,惯习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其流至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裤;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甚勿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 --《博平县志》卷四。
至于很多人把大明王朝1566当史实的,你开心就好。还有人认为欧洲古代生活水平高古代中国人吃不起肉的,和17、18世纪的欧洲比起来日本和满清都显得眉清目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下限带清,救灾的力度花费的银子和粮食放到同时期的欧洲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个例子,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出现严重旱灾,清廷发银百万两赈灾,一百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康熙中期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大约是一石粮食(59kg),也就是说这一百万两白银大约能买一百万石粮食,同期的“欧洲粮仓”法国一利弗尔大约能买2kg粮食(1692–1694年, 法国饥荒,280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15%,当时法国总人口1850万。粮食价格高涨,1利弗尔仅能购买不到1kg的黑面包),这百万两白银是能满足当时法国饿死的280万人三个月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然而当时法国的太阳王几乎没啥赈灾力度,放同时期的带清估计早被推翻了,人家要的是大国崛起,而不是小民尊严 。
很多人觉得中国古代饥荒多,家人们还是看看国外吧。
1690年,苏格兰饥荒,15%的人口死亡。
1695–1697年,爱沙尼亚饥荒,70 000–75 000人死亡,约占当时全国的20%。
1708–1711年 ,东普鲁士饥荒,造成二十五万人死亡,占当地40%的人口。
1732-1733年,日本享保饥荒,接近百万人死亡,占人口比例约为6%。
可以说,古代中国发生的99%的饥荒都是局限在局部地区,往往是一方丰收一方饥荒,朝廷能动员其他省份救援。即便是晚清发生两百年来未见动摇满清统治根基的丁戊奇荒死亡人口也只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3%左右,离欧洲的上限还差得远。总之一句话,欧洲的耕地和人口发展,其实自古以来都是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的!
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